發(fā)布時間:2015-3-6 8:13:28 作者:王平 瀏覽量:4023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我的老家在淮安市淮安區(qū)施河鎮(zhèn)朱尖村,本村前后,王姓居多,從我記憶時起,我父親就經(jīng)常和我說起,我們家在寶應生活的四五年的那段艱辛的歷程。
解放前,我的曾祖父藹臣是淮安著名士紳,我曾祖父的三個妹妹,也就是我的三個姑太太都分別嫁給寶應朱家、曹甸郝家,安豐梁家三地的名望貴族。
一九四六年前后,我的曾祖父從淮安到寶應朱家巷寓居,初到寶應,背井離鄉(xiāng)生活多有不便。安定下來之后,我父親和家庭的幾個兄弟姐妹,老少一批人都要陸續(xù)來到寶應居住。我們王家老少幾代人,就在寶應縣城北泰山殿的破舊的廟宇中安頓下來。我的三祖父王謹如原來是一名國文教師。他在我曾祖父的指導下,就利用泰山殿的偏房,收拾一下,添置了一些桌凳及教學用品,辦起了臨時學堂。除了教家族的子弟之外,還有周圍慕名而來的學生,開始一二十人。由于我三祖父國文功底深,講課也很得法,深入淺出,還對學生關愛有加。尤其是這些孩子大多心靈上受到傷害,加之當時社會動蕩,兵荒馬亂,生活艱辛的程度就可想而知了,而在這動蕩不安的日子里,能借泰山殿一角,安安心心地學習,實屬不易。我三祖父王謹如利用這塊凈土,向學生“傳道、授業(yè)、解惑”,真正盡到了一名教師的職責。
半年之后,要來上學的學生絡繹不絕,我三祖父又從本家的兄弟中挑選出能擔任啟蒙教學的人才,我二伯父王悅善在泰山殿也教起了學生,使得學生數(shù)不斷增加,名聲也越來越大,口碑也越來越好。泰山殿辦學堂的事被寶應縣中學的領導知道后,寶應縣督學親自到泰山殿暗訪,悄悄地找個地方坐下來聽課,并利用課余時間與我三祖父交談,兩人談得很投機,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,我三祖父隨后被寶中盛情邀請出任國文教師。但他心中仍然記掛著泰山殿里的幾十名學生。為了兩全其美,寶中將我三祖父的課程連排,教完寶中課程后就可以回泰山殿去教學。這并不全是為了生計,而是為了讓學生在戰(zhàn)爭的空隙中,學到自己應該學到的知識,不因戰(zhàn)亂而荒廢學業(yè)。
后來我的二伯父王悅善到南京去供職了,在國民政府內(nèi)謀了一份工作,南京解放時,隨國民政府去了臺灣。
解放后,我的家鄉(xiāng)淮安急需教育人才,我的三祖父又被地方政府邀請到淮安從教。從此我們王氏家庭的人全部回到了淮安。雖然回到老家,但在我們的王氏家庭最困難的時候,在寶應泰山殿安了家,一住就是四五年時間,這段不尋常的生活和學習經(jīng)歷,在我們家?guī)状说男闹校粝潞苌畹?、永遠抹殺不掉的記憶。是泰山殿,讓我們王家有了遮風擋雨的地方;是泰山殿,使我們?nèi)矣辛松畹囊劳?。泰山殿在我們?nèi)胰说男哪恐惺且蛔S碑,這豐碑可與山東的泰山相媲美。
去年央視一套編導組為臺灣著名藝人曾寶儀拍攝《客從何處來》時,曾專程到寶應,探訪其外公,也就是我的二伯父王悅善先生,年輕時在寶應的生活足跡,特地瞻仰了泰山殿的遺存,王老先生年輕時候在泰山殿的生活情景已經(jīng)無法復制,但泰山殿大廳前的石碑坊仍然屹立在那里,它好像向人們訴說著那段難忘的歷史。
江淮第一名山泰山殿,集儒教、佛教、道教于一體,帶給我們是儒學的仁愛,佛學的仁慈,道學的智慧,影響著我們王家?guī)状?,讓我們受益匪淺,庇佑至今。喜聞寶應各界人士重建泰山殿,深感欣慰,聊以此文,告慰于斯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:
yxmy8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