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菜根香”與“陸稿薦”,“菜根香”是揚州的“中華餐飲老字號”,以“揚州炒飯”蜚聲中外,“陸稿薦”是蘇州的百年老店,以“醬汁肉”名揚姑蘇,兩個店名的由來,各有著不同的說法,事實上,它們都與清乾隆年間的名臣方觀承在寶應的一則軼事有關。
      方觀承(1698~1768),字遐谷,安徽桐城人,官至直隸總督,加太子太保,為著名的乾隆“五督臣”之一,卒謚恪敏。就是這樣一位極盡生榮死哀的大人物,在年輕時卻有一段苦難的經(jīng)歷??滴跷迨辏?713),其祖父方登嶧、父親方式濟受戴名世《南山集》案的牽連,并戍黑龍江,當時方觀承才十六歲,不得不與其兄方觀永寄身南京清涼山寺,靠僧人接濟為生。因思念父祖,兄弟二人每年徒步前往黑龍江,直到祖、父先后身故,竟往返了七趟,其間千山萬水,常常是日行百里不著一餐。祖、父相繼在黑龍江病故之后,貧困之極的方觀承流落京城,在東華門外靠測字為生。
      據(jù)清嘉、道年間寶應名儒朱彬《游道堂集》記載,有一次,方觀承由家鄉(xiāng)桐城入都,繞道寶應,想求得嫁給寶應喬家的姐姐接濟。寶應喬家是豪門大族,其私家園林縱棹園與如皋冒辟疆的水繪園相媲美??v棹園的主人喬萊曾經(jīng)中康熙鴻博科一等第五,與當時的名士如朱彝尊、潘耒等相往來,極一時之盛。當時喬萊雖已去世,但其子孫于詞翰丹青均能繼承先人的風范和聲譽,而且富厚為一邑之冠。方觀承來到寶應時,幾乎沒有什么行李,身上穿的破袍子露出了棉絮,一片一片的,就像蝴蝶在飛來飛去,鞋子破得連腳后跟都露了出來,滿臉塵垢,看上去黑黧黧的,真正就跟乞丐差不多。到了喬家府第的門前,只見屋宇森嚴,門兩傍的仆人佇立如鵠,方觀承在門口徘徊了兩個多小時,既害怕讓姐姐面子上難看,又不想遭到喬家仆人們的白眼,最終還是沒有進門就離開了。當時正是隆冬,已經(jīng)快要過年了,方觀承又饑又凍,身上一分錢又沒有,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,就這樣不覺來到了蘆家巷口賣肉攤子對面。只見賣肉人肉賣得很好卻不太會記賬,抓住筆就跟抓住椽子一樣,又害怕忙中出錯,慎之又慎才敢落筆,方觀承不禁笑了出來。賣肉人也知道是笑自己不會記賬,就請方觀承幫他記賬,并且說你要真會記賬,我就請你喝酒吃飯。方觀承也不推辭,就站在肉案子旁邊,每次肉剛賣出去賬就記好了。賣肉人非常欽佩,說:沒想到筆比刀還快。收攤后,賣肉人立即將方觀承請到家里,好酒好食招待,并且讓方觀承就住在自己家里。因為怕方觀承夜里嫌冷,不僅為方觀承加被子,還為他加鋪“稿薦”(即稻草編成的床墊子)。第二天,方觀承繼續(xù)隨同賣肉,中午則與賣肉人一起回家,就這樣過了五天,已是除夕,賣肉人家里對方觀承像家里人一樣看待。賣肉人老夫妻倆只有一個女兒,已經(jīng)到了出嫁的年齡,第二天是大年初一,方觀承起床發(fā)現(xiàn)床邊放著新做的藍布棉袍,還有新鞋子、新襪子、新帽子,而方觀承原來的破衣裳也被縫補得整整齊齊。女孩子說這是為了酬謝你,請不要嫌微不足道。方觀承感謝后,便穿上了新衣服。又過了五天,方觀承想向賣肉人辭行,賣肉人說:我已經(jīng)考慮過了,你一定不是一直貧賤下去的人,我不敢把你長時間圈在這里混日子,我們這里元宵節(jié)很熱鬧,你沒見過,過了節(jié)你再走也不遲。于是方觀承又留了十多天,臨走的時候,賣肉人又送銅錢幾千文,為方觀承壯行,方觀承非常感動。方觀承北上后,開始還有通信往來,后來因為得到平郡王福彭賞識,隨同福彭率師討伐準噶爾,音訊就少了下來。等到班師還朝被授為內(nèi)閣中書,方觀承派專人來尋找,賣肉人夫婦已去世很久了,女兒也不知嫁往何處,方觀承為此遺恨終身。
       這一則軼事與蘇州“陸稿薦”的傳說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傳說“陸稿薦”初創(chuàng),是康熙時一家普通的肉鋪,店主陸某將店設在蘇州崇真宮橋旁,專營生、熟肉。有一年的冬天,陸家老夫妻倆收留過一個乞丐,乞丐走后留下了一條“稿薦”,每次煮肉時抽一根“稿薦”中的稻草,燒出來的肉就會異香撲鼻,后來就將肉店的牌號改名為“陸稿薦”。這個傳說很有可能就是方觀承軼事的隱諱版。也許賣肉人的女兒后來嫁給了陸家,但卻一直保存著為方觀承鋪過的那條“稿薦”,卻又不欲為人所知曉,于是方觀承在寶應的軼事就化成了蘇州“陸稿薦”的傳說。
       更妙的是這則軼事還有下文。方觀承顯貴以后,他姐姐的兒子去看他,方觀承留外甥吃飯,桌上只有一個菜是菜根,飯也是只脫去谷皮的粗米。喬家外甥舉著筷子咽不下去,而方觀承卻狼吞虎咽,好像菜、飯都極為甘美。看到外甥吃不下去,方觀承就給他講了自己的故事,上文說方觀承因為找不到賣肉人的女兒而遺恨終身,就是這一次方本人所講。最后方觀承勉勵自己的外甥說:一個人不能先吃苦,想要有大的作為,怎么能做到呢!
       這一個情節(jié)可能就是“菜根香”的來源。關于“菜根香”的由來,通常的說法是清末民初一位李姓廚師,在揚州新勝街開了一家小吃店,中午供應客飯只一菜一湯,經(jīng)濟實惠。店主請揚州名流取清代詩人王士禛“五載歸來飽鄉(xiāng)味,不曾辜負菜根香”句中“菜根香”三字為名。這一說法牽強附會之處甚多,試想一個只供應一菜一湯的小吃店,怎能請到名流取出如此大雅之名。比較合理的是,方觀承的喬家外甥回到寶應后,方觀承吃菜根的故事很快便流傳開來,直到民國年間,周恩來總理表哥陳式周在《此登臨樓筆記》中,還根據(jù)朱彬《游道堂集》的記載轉(zhuǎn)述了這則軼事。因此店主將只供應一菜一湯的小吃店命名為“菜根香”是毫不奇怪的,而稍具規(guī)模后,因一菜一湯太過簡陋,便又在飯上做起了文章,于是粗米飯逐漸演變?yōu)榈俺达垼〒P州炒飯),再后來,原來的淵源逐漸湮沒,則又引王士禛詩句以增加“文化氣息”。
       這樣看來,無論是在蘇州的陸姓人家,還是在揚州的李姓廚師,恐怕都是寶應人呢。民國年間,寶應于佩云從蘇州“陸稿薦”學得手藝,于1919年回寶創(chuàng)辦“陸稿薦”鹵菜店,現(xiàn)寶應也有“菜根香”飯店,又誰知這兩個品牌與寶應竟有如此深的淵源呢?
      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   信息來源:yxmy8.cn 

 
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(lián)系我們   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所有 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   蘇公網(wǎng)安備32102302010144號   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