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杭大運河高郵運河河線十八變
發(fā)布時間:2013-1-14 6:59:19 作者:yztpdq 來源:本站 瀏覽量:5668 【字體:
大 中 小】
高郵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一小段,也是邗溝或里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北起高郵、寶應(yīng)交界的子嬰閘,南至江都、高郵交界的三十里鋪,全長43.43公里。京杭大運河肇始于春秋時期的邗溝?!端螘酚涊d:“天禧四年(公元1020年)正月,開揚州運河。”邗溝由此而始稱“揚州運河”,高郵運河是當(dāng)時按縣分段的稱謂?!肚迨犯?middot;河渠志》記載:康熙二十七年(公元1688年),尚書張玉書在奏文中采用“里運河”之名,邗溝由此而始稱“里運河”。
高郵運河河線隨著時間的推移,變化是比較多的,根據(jù)史籍記載,現(xiàn)摘錄要點,概括為十八變,介紹如下:
春秋末期(公元前486年),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,與晉國爭霸,在今揚州市北筑邗溝,向北經(jīng)武廣、陸陽兩湖之間入樊良湖,轉(zhuǎn)向東北入博芝、射陽兩湖,又折向西,到末口入淮河,史稱邗溝東道。
一變:漢獻帝建安二年(公元197年),廣陵太守(駐今淮安楚州區(qū))陳登因射陽湖風(fēng)濤大,損壞船只,于“樊良湖北口穿溝,更鑿馬瀨(今白馬湖),百里渡湖”,又“東逕射陽,乃至夾耶”。這樣陳登把樊良湖與津湖連接起來,使邗溝出津湖、達白馬湖,改變了原來的路線,不再經(jīng)過博芝湖。其河線在原河線之西,史稱邗溝西道。
二變:西晉永興初(公元304—306年),因湖道多風(fēng),陳敏改由樊良湖東側(cè)鑿了一條人工水道,直通津湖(今界首湖,后均統(tǒng)入高郵湖)。河線改道于樊良湖之東,自后行船繞開樊良湖。
三變:東晉興寧中(公元363—365年),因津湖多風(fēng),又自津湖東南口,沿津湖東岸傍湖開河二十里,入津湖北口,河線改道于津湖之東,自后行船繞開津湖。
四變:隋文帝開皇七年(公元587年)開山陽瀆(即山陽濁,又名山陽河、山陽溝,即今老三陽河),自揚州東北六十里的宜陵(位于今江都)經(jīng)樊川、三垛接寶應(yīng)三王河、射陽湖,北達末口入淮。這一次河線變化較大,在邗溝之東,大體平行于邗溝。
五變:隋大業(yè)元年(公元605年),隋煬帝詔發(fā)淮南民工十余萬人,擴開邗溝三百余里,自山陽(淮安,今楚州)淮河至揚子入江,“渠廣四十步,旁植以柳”。由于史料記載較略,未言經(jīng)過何地,大都認為這次開河是把邗溝的河線又恢復(fù)到原來的西道,但改變了原邗溝的迂曲,邗溝運道“徑直由此而始”。
六變:宋初,高郵運河南段已沉入新開湖中,漕船行于湖上。景德年間(公元1004—1007年),江淮發(fā)運使李溥以新開湖多風(fēng)濤,令東下漕船俱載石輸高郵新開湖中,積為長堤,使漕舟無患。
七變:宋天禧四年,江淮發(fā)運副使張綸“筑漕河堤二百里,于高郵北旁錮以巨石為十噠,以泄橫流”。此為高郵運河有西堤之始。
八變:明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,朝廷采納寶應(yīng)老人柏叢桂的建議,“重筑高郵、寶應(yīng)湖堤六十余里,兩側(cè)砌石護岸。又于界首到槐角樓之間,開筑直渠四十里,運道不復(fù)由湖”。此為高郵運河有東堤之始。
九變:明宣德七年(公元1432年),平江伯陳瑄于高郵老湖堤以東“鑿渠四十里,以避風(fēng)濤之險”。
十變:明弘治三年(公元1490年),戶部侍郎白昂以“運舟入新開湖多覆溺,開復(fù)河于高郵堤東,南起高郵北三里之杭家嘴,向北到張家溝止,長四十余里,廣十丈,深一丈有余,兩堤皆擁土為堤,樁木磚石之固如湖岸,首尾有閘與湖相通,岸之東又設(shè)閘四、涵洞一,每湖水盛漲時,從此減泄,自是運舟不復(fù)由湖,往來者無風(fēng)濤之虞,人獲康濟,被賜名為“康濟河”。
十一變:明神宗萬歷四年(公元1576年),漕運總督吳桂芳修復(fù)高郵諸湖老堤,“緊靠西堤挑筑康濟越河四十里,并以中堤為東堤,原有東堤遂廢。”
十二變:明神宗萬歷十三年(公元1585年),漕臣王宗沐檄郎中許應(yīng)達修筑高郵護城堤,用磚石砌成,西北杭家嘴小湖口各數(shù)百丈(從擋軍樓起,到華嚴(yán)寺止)。
十三變:明萬歷二十八年(公元1600年),總督河漕劉東星開挖江都邵伯越河,北接康濟河;又開挖高郵界首越河,南接康濟河,北接弘濟河。兩越河開挖時均添筑了東堤。從此高郵運河全線有東西堤。
十四變:清康熙十七年(公元1678年),河道總督靳輔于清水潭,采取避深就淺的辦法,繞開原來的河線,重新開河一道,改筑東、西堤與舊河堤相接,使局部河線形成了一個大彎子,后來稱馬棚灣,所開新河稱永安新河。
十五變:清康熙六十年(公元1721年),總河陳鵬年于高郵城外建護城堤。第二年建護城堤磚工長一千六百八十八丈,磚高十五、六層至二十層不等。乾隆五年(公元1740年)大理寺卿汪隆、通政使德爾敏加修高郵護城堤。
十六變:1956年11月至次年6月,新筑高郵界首鎮(zhèn)南四里鋪至高郵城鎮(zhèn)國寺塔運河?xùn)|堤,即在昔日康濟河之東,筑新東堤26.5公里,由此形成今日兩河三堤。原在高郵城西門內(nèi)的鎮(zhèn)國寺塔被隔至運河中堤東(1975年將塔西魚塘拓寬浚深并挖通南北兩頭以擴大行水?dāng)嗝娌鸥糁梁有膷u)。
十七變:1959年4月至7月,完成寶應(yīng)縣胡成洞至高郵界首四里鋪10.7公里和高郵鎮(zhèn)國寺塔至江都鰍魚口長23公里新西堤。堤頂真高12.5米,堤頂寬6米,迎湖面在真高8米處留有40至50米防浪林臺,迎河面在真高7.5米處留有5米寬青坎。
十八變:1984年12月至次年10月,高郵臨城段運河拓浚工程勝利完成,搬遷東堤2840米,北起染化廠,南至水泥廠,大堤東移30至60米;拓浚航道4000米,北起磨盤壩,南至琵琶洞,達到國家二級航道標(biāo)準(zhǔn)。
其實,談高郵運河歷史變化,不能局限于談河線的變化。水源的變化非常關(guān)鍵,水是河道的生命,歷代水源的變化是導(dǎo)致高郵運河河線、河床、堤防、水工建筑等變化的重要原因,其內(nèi)容紛繁復(fù)雜,限于篇幅,不再鋪敘。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來源:中國.高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