里下河溝渠汪塘中的蒲菜(散文)
前段時間,多年不見的好朋友從外地來看我。既然來到里下河湖蕩區(qū)域,自是免不了帶他下館子嘗嘗正宗淮揚菜的美味。席間,對一道菜贊不絕口,問我菜名,我告之曰“蒲兒菜”,沒想到他聽后竟一臉茫然。我只好連說帶比劃,還掏出手機百度一番給他看,他總算弄明白了,笑著說:“兄弟,這不就是蒲菜嘛。” 
我亦啞然失笑。說實話,我也搞不清,為何家鄉(xiāng)人要把蒲菜叫作“蒲兒菜”。但加了個“兒”字,從感官上講,聽起來確實柔和一些,吃起來也仿佛多了份嫩滑。
蒲菜,即香蒲之根莖,生于沼澤、河湖中。各地對其稱呼不一,有叫深蒲、蒲筍的,也有叫蒲芽、蒲白的,還有叫作水蠟燭的。諸多的淮揚菜佳肴里,蒲兒菜是比較特別的一道,談及它,不免要提到巾幗英雄梁紅玉。相傳南宋年間,梁紅玉隨夫韓世忠駐扎里下河湖蕩區(qū)域,抗擊金兵。經(jīng)過戰(zhàn)亂的浩劫,當(dāng)時遍地荊榛,內(nèi)無糧草,外無軍援。一次,外出尋找野菜充饑時,梁紅玉發(fā)現(xiàn)幾匹戰(zhàn)馬在湖畔啃食蒲莖。她想,馬既可食,人也應(yīng)該能吃吧,便挖起幾株大蒲,剝?nèi)ネ鈱永掀?,親自嘗食蒲芯,不但沒有苦味,還清涼可口,于是發(fā)動軍民采蒲莖充饑?;慈耸秤?ldquo;蒲兒菜”,即從梁紅玉始,蒲兒菜因此又被稱作“抗金菜”。
關(guān)于這個傳說的真假,已無從考辨。但就這個故事本身而言,一道菜,能和民族氣節(jié)相連,也可算是滿滿的正能量了。
實際上,蒲菜入饌,在我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《詩經(jīng)》里有“其籟伊何,惟筍及蒲”的詩句 ,足以佐證古人那時就已食用竹筍和蒲菜,并且把它們當(dāng)作珍饈佳肴。仔細(xì)說來,蒲菜不僅是美味佳蔬,還是食療良藥。傳統(tǒng)中醫(yī)認(rèn)為,其味甘性涼,能清熱利血、涼血,可主治五臟心下邪氣、口中爛臭、胃脘灼痛等癥,久食有輕身耐老、固齒明目之功,生吃止消渴、補中氣、和血脈。
我們兒時吃蒲菜,是不用到集市上去買的。家居農(nóng)村,溝渠縱橫,水面多蒲。每年清明過后,水便暖了起來,蒲也長得壯實了,此時只需下河拔上一大捆,層層剝開,留下脆嫩的蒲莖,再買上兩塊豆腐,下鍋齊燒,保管吃得滿嘴生津。富裕點的人家有時也會買些肉圓,做上一頓蒲兒菜燒砣子(肉圓的別稱),老遠(yuǎn)就能聞到香味,讓人垂涎欲滴。
民以食為天,即便在物質(zhì)匱乏的年代,貧苦的人們,也總是不忘從大自然中覓食美味。半碟毛豆,一盤蓮藕,或是幾根蒲菜,便能讓日子鮮亮起來,苦中取樂,活得有滋有味。
美食的靈魂,或許正在于此吧。它比單純的味道更加馥郁,在解決口腹之欲的同時,還會讓我們記住一些人、一些事,或者一段時光、一座城市、一個村莊。哪怕時隔多年,也無論走到哪里,始終難以割舍,歷久彌新。 
而今,溝渠汪塘中已鮮有大蒲,但菜市場里卻隨處可見蒲菜。什么時候想吃了,只需花點錢,就能買到。它們究竟長在哪兒的呢,是否也像我們童年那樣,野生在藍(lán)天碧水中?不得而知。 
延伸閱讀
蒲菜的基本介紹
蒲菜,俗稱草芽,為香蒲科水生宿根草本植物的一種,其葉鞘抱合而成的假莖可食,具有清涼解毒、涼血、利水和消腫的功效,適合一般人在夏季悶煩時食用。因其對某些婦科病和輔助療效,故亦適宜經(jīng)產(chǎn)期婦女食用。蒲菜入宴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歷史,《周禮》上即有“蒲菹”的記載。明朝顧過詩曰:“一箸脆思蒲菜嫩,滿盤鮮憶鋰魚香”。
蒲菜的功效與作用
1、蒲菜不僅是美味佳蔬,而且是食療良藥。其味甘性涼,能清熱利水、涼血。祖國醫(yī)學(xué)認(rèn)為,蒲菜主治五臟心下邪氣、口中爛臭、小便短少赤黃、乳癰、便秘,胃脘灼痛等癥。久食有輕身耐老、固齒明目聰耳之功;生吃有止消渴、補中氣、和血脈之效。
2、蒲菜清熱除火:味苦,能清心瀉火,清熱除煩,能夠消除血液中的熱毒。適宜于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。
3、蒲菜利尿消腫:能清除體內(nèi)毒素和多余的水分,促進血液和水分新陳代謝,有利尿、消水腫作用。
4、蒲菜通便:纖維素可以促進腸壁的蠕動,幫助消化,防止大便干燥??梢詽櫥c道,刺激排便。
5、蒲菜補血益氣:含鐵,適宜膚色沒有光華,失去紅潤、手腳冰冷的人群。
蒲菜的營養(yǎng)價值
蒲菜性味、甘涼;具有清熱涼血、利水消腫的功效;可治孕婦勞熱、胎動下血、消渴、口瘡、熱痢、淋病、白帶、水腫、瘰病。
蒲菜的食用方法
烹制蒲萊最宜扒、燒、燴,也可用炒、熬。氽、煮等法。炒蒲萊應(yīng)旺火速成,保持脆嫩;做湯則應(yīng)湯沸后再放蒲萊。它既可單獨成菜如奶湯蒲菜、清湯蒲菜,又可與其他原料合烹,如雞粥蒲菜、升澤蒲菜等。
閑話里下河溝渠汪塘中的蒲菜
信息整理: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

 

設(shè)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(lián)系我們   揚州拓普電氣科技有限公司版權(quán)所有 Copyright © 2010-2021
蘇ICP備10068214號-2   蘇公網(wǎng)安備32102302010144號   技術(shù)支持:平邑在線